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RS225 參加龍潭Option盃紀事


很久沒來跑龍潭了....
雖然以媒體, 觀眾, 工作人員等等的身分來過不少次
但以車手的身分來龍潭, 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這次也是臨時起意來的
剛好朋友的車隊空出一個缺, 所以剛好我可以來湊數
之所以想跑龍潭, 也是希望R26.R的足跡能夠在大鵬灣之後,
在歷史悠久的龍潭賽車場能夠留下
說不定將來也要暫時走”溫馨路線”當個顧家好男人一陣子
所以趕緊把握美好時光, 盡快帶她來龍潭走一回!
一大早到了賽車場, 頗熱鬧的, 雖然不是正式錦標賽的賽事
但各個私家車隊有模有樣的在這裡爭奇鬥艷也是頗有意思!

看到了很多”痛車”, 恩....比較無法理解....


還有最近比較紅的手排Toyota 86 – Scion FR-S, 應該是晨跑班的車友在駕駛


還有特殊車種....





恩....特地來留念一下....平常兒子玩NFS經常不屑一顧的車, 其實真實世界中還是很屌的...



當然少不了SG,
恩....? 感覺大鵬灣景色比較好....


車隊召集人開的997 GT3, 純正熱血手排~!






到了賽車場, 把車停到車隊專屬位置



然後帶兒子先去看幾場比賽



時間到, 進PIT整備中, 也貼上了號碼牌


場上來了一群超跑, 據說是要表演甩尾的

大會計時器黏貼處

還有廠商贊助的高級行車紀錄器(畫面日後再補)

賽前檢查一下已經”升級”為R888的595RSR....

跑完之後再看一下輪胎~~ 還好! 激烈操駕約8圈, 狀態貌似沒有差很多, 看來595RSR要下課還沒那麼容易~! 不過吃胎肩是有點免不了了!


*** 刷圈心得 ***
很久沒跑龍潭了, 暖胎圈的時候感覺輪胎狀態還好, 不過一開始全速衝刺, 第三圈輪胎就已經開始漂了, 不過595RSR(TW值140)儘管已經磨到差不多, 但還不至於完全失去抓地力, 到第四圈之後, 反而是後輪的Nitto NT05(TW值200)開始抓不太住了, 這樣在髮夾彎感覺轉向性反而變得更好了, 後輪一直有偏滑補正的傾向, 雖然前輪也是一直有推頭的傾向, 在沒有任何角度的原廠camber之下, 前驅車也就只能期待後輪稍微的偏滑來補助過彎了, 還好今天的輪胎設定算是有幫到忙, 前輪595RSR熱溶胎負責處理轉向與高速彎, 後輪NT05街胎則在中低速彎角利用收油偏滑來將強轉向性, 加上H&R race級的高磅數彈簧加持, 彎道穩定性的確比原廠的設定來得強很多, 只不過低速彎用2檔出彎, 輪胎根本抓不住已經升級到Stage1的360Nm的大扭力, 頻頻空轉, 只好油門不要踩太深, 然後路線再往外放得更多一點, 讓輪胎提早建立抓地力, 這樣出彎速度可以不會掉得太多...

今天用595RSR跑完龍潭, 的確讓我對這個胎的好感度又上升了不少, 雖然不是頂尖的好胎, 但對付偶爾熱血的場合, 是還算堪用, 或許圈數再拉長一點考驗再嚴苛一點可能就會看出真正的功夫了吧? 不過就小預算的玩法來說, 還真是一條C/P值很高的性能胎! (雨天就不要指望了喔!)

今天在輪胎即將除役的狀態下來跑, 除了避震器調比較硬一些之外, 底盤角度設定仍舊是純原廠, 跑出了62.157秒的成績, 雖然比4年前開著純原廠的RS225是進步了1秒有餘, 但距離自己想像中的秒數還是差了一秒, 看來只有靠全新的595RSR搭配前輪定位做一點Toe-out, 或許可以達成吧!?

不過話說回來, 在改裝資源缺乏的情況下, RS225做為偶爾山道熱血的選擇是很不錯的, 但要做為賽道用車款, 就要先解決camber不可調的這個問題, 否則儘管在山道裡面車尾還算挺靈活的, 但一到了賽道的高速彎, 那只剩下一個字而已, 那就是”推~~~~”

題外話, 賽車真的運動量很大喔! 跑完滿頭大汗不說, 雙手肌肉都緊繃起來了呢! 這可是跑山路感受不到的喔!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全台第一輛手排Toyota 86 - 美規版Scion FR-S山路晨跑秀!

前天晚上收到車友的FB通知, 說全台第一輛掛牌的手排Toyota 86即將在晨跑班出現!

心理當然是異常激動, 無奈跟老婆請不到假單, 只好天一亮就抱著小兒子到陽台看著外頭的藍天白雲青山好水遙想著86在山路裡穿梭的身影....

後來晨跑班車友拍了幾張照, 就借來分享一下, 讓大家看看這個自辦進口的純手排86的身影吧!

噹~~! 正點的火紅86出現, 咦....? logo好像不太一樣!?



原來是美規版的Scion FR-S, 一到山頂上就引來眾車友圍觀!


一邊是歐系車集結區



另一邊是日系車經典款集結區


嘩~~~! 六速手排啊!!! 這才是86該有的配備啊!!


來欣賞一下全新的2.0L 水平對臥引擎! 200hp/7000rpm, 輸出中規中矩, 對於fun car來說是剛剛好!


再來看看另外一邊的暴力歐系猛獸, Z4 M Coupe的3.2L 直六343hp!


還有BMW 1 M coupe 的3.0L雙渦輪增壓340hp/500Nm!


不過這兩輛暴力怪獸今天的鋒頭都被Scion FR-S搶去了~~


BMW 135i 手排, BMW z4 M Coupe手排, BMW 1 M Coupe手排~~~~!!! 就是要6MT啊~~!


** 以上照片均轉自車友 **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IIHS發布新撞擊測試讓很多安全好車變得很不安全?!


一個全新的撞擊測試讓很多原本大家認為安全的好車一下子被打入谷底!!
其實這樣的測試也是好事, 畢竟真實世界中很少有人真正做到正面碰撞, 都是不對稱的撞擊, 氣囊該爆而未爆, 人員受到偏撞造成的傷害是正撞所偵測不到的, 讓車廠更專注於嚴苛的撞擊標準對消費者是一種正向的保護

看看Benz C-Class竟然在新的撞擊測試標準下被評為poor等級....


不過老實說這個測試有一個盲點, 那就是得到GOOD等級的兩部車(Acura TL, Volvo S60), 都是車身結構剛好讓整個車頭左半部都被削掉, 然後打"擦邊球"擦身而過....也就是說整個車室並沒有接受到大部分的撞擊能量, 因此得到GOOD的成績應該也是一種制度下的巧合而已吧....?

其他的車不是被彈開, 就是定住在那裡, 整個撞擊的力道都承受下來了, 自然成績也就差了....不是嗎?

來看看得到GOOD的 Volvo S60


以及 Acura TL

其實就是整個被削掉了.....

被削掉了 = 整個車離開了撞擊點 = 沒有受到完整的撞擊力道 = 較佳的人員保護 = GOOD
反而是BMW 3系列感覺氣囊包覆性相對完整, 但吸收了完整能量, 所以成績反而不夠好




這個....好像有點囧啊....

[轉]關於引擎渦輪增壓系統的好文


渦輪車還是要勤換好油才妥當~~!

 
*********** 以下為轉貼原文 ***********






渦輪增壓器基本上是相當簡單的構造,由引擎排放的廢氣來驅動渦輪葉片,再經過中心軸連動另一端的壓縮葉片,迫使新鮮空氣在高壓力下進入引擎。通常壓縮端裝置在空氣濾芯和進氣歧管之間,而渦輪端則在排氣歧管和排氣尾管間。   

由於是以高壓將大量的空氣壓縮進入引擎燃燒室,能混合較多的燃油並且有效的燃燒,所以可產生較大的動力。

  

這種增壓的觀念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航空器便開始使用。因為在相當的高度時,空氣的密度亦相對減低,自然進氣的引擎能吸入引擎燃燒的空氣也隨之減少,所以引擎動力大幅下降。一般而言,高度上升1,000英呎空氣的密度相對下降約3%左右。 所以當飛機於10,000英呎上空飛行時,以自然進氣只能吸入原引擎設計在地平面上運轉時的七成空氣,因此須藉由增壓器的作用,使得引擎有足夠的空氣燃燒,而可以維持一定的動力。
隨後為了賽車和高效引擎的研發,汽車引擎陸續採用脈瓣式或離心式增壓器輸送較多的空氣或混合氣進入汽缸。這些利用引擎曲軸及齒輪組帶動的機械式增壓裝置,在以引擎數倍的旋轉速度運轉增強動力的同時,也消耗了引擎本身部分的動力。接著,使用排放廢氣來推動的渦輪增壓裝置被開發了出來,由於使用的是排放廢氣為動力,所以理論上並不會對引擎原有的動力有任何的減損。但是排放的廢氣帶來極高溫的作業環境,卻是渦輪增壓裝置必需面對和克服的一項最主要難題。


渦輪增壓裝置的故障
渦輪增壓裝置基本上並不需要特別的維護保養,但是為確保長期穩定的運轉,需注意持續供應潔淨優質的引擎滑油及空氣,幾乎所有的渦輪增壓裝置故障都歸因於這兩部分的缺失。
先談談滑油的問題,渦輪增壓裝置需依靠乾淨滑油的持續供應來作為潤滑和冷卻之用。渦輪增壓全速運轉時高達200,000rpm的轉速,渦輪及壓縮葉片轉軸由兩銅套軸承支撐,渦輪增壓裝置運轉時,需來自曲軸箱的高壓滑油經油道不斷的供給,使銅套軸承浮在滑油膜上高速旋轉,以減除摩擦。
除了潤滑之外,更重要的是迅速的帶走渦輪端軸承的高熱。因為引擎的排放廢氣雖可驅動渦輪葉片,但其溫度動輒600~700℃,甚至於1,000℃。這樣的嚴苛條件下,即便是短暫的油壓不足,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壞。
一般而言,因潤滑問題導致渦輪損傷的原因是:1)滑油供給遲滯2)滑油污染和3)滑油循環不良。
滑油供給遲滯發生於引擎剛啟動時,低溫滑油黏度較稠,流經渦輪軸承的速度較慢,無法有效的將軸承撐起浮於油膜層上。此時如果立即猛加油門讓引擎高速運轉,軸承和轉軸間不當磨損無可避免,久而久之軸承的損壞就浮現。


不潔的滑油對任何引擎而言都是問題。高速的渦輪增壓裝置更容易因滑油裡的污染粒子而產生磨損。吸入空氣濾清不良,滑油及油濾芯未定期更新,都會使滑油遭受污染,導致軸承轉軸及機罩快速磨損,而且千萬不能小覤這些微小的磨損,因為高速運轉極易造成軸封漏油,隨後震動平衡不良,將使渦輪和壓縮葉片打到機罩,嚴重損毀渦輪增壓器。為了對付滑油的污染問題,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依照原廠的建議定期換油保養,同時更換濾油芯,以確定引擎滑油隨時保持良好的狀況。更有廠家在渦輪增壓器之前額外加裝濾油器以保證滑油的潔淨。


雖然滑油供給遲滯及污染都是問題,但滑油最嚴重的是焦化問題。


焦化肇因於渦輪增壓引擎在高速運轉後立即關機,軸承罩的高溫無法藉由滑油的流動持續帶走而降溫,停留於軸承罩裡頭的滑油因此逐漸的燒焦且裂解,最後在渦輪增壓器的油道內表層形成一層焦化的積垢,這積垢層不僅破壞潤滑造成軸承的拉痕,並且阻礙滑油的熱傳效果,使積碳焦化加劇。如果問題持續惡化,最終滑油道將完全堵塞,而渦輪增壓器毀損。面對渦輪端的高溫難題,大型渦輪增壓引擎率先採用循環水道,以水冷方式來降低渦輪增壓中央心軸的高溫。這種水冷系統可以降低中央機罩的溫度達100℃,所以隨後水冷系統成為渦輪增壓器的標準設計。以上的故障原因都來自滑油供應系統的缺憾。


接著我們再進一步從空氣的供給系統來探討。渦輪增壓引擎進氣系統最重要的組件是高品質的空氣濾芯。轉速高達200,000rpm的壓縮端進氣氣流裡,任何細微的灰塵砂粒都足以產生嚴重的磨損。這些含有堅硬粒子作為磨料的磨損,如果持續進行,將會使壓縮輪葉腐蝕,降低渦輪增壓器的效率。再者,如果磨耗不均輪葉失衡,震動的結果損傷渦輪增壓軸承,最終整個渦輪增壓器損毀。
長期有不潔的空氣夾帶著細微的灰塵粒子會損壞渦輪增壓器,可是單一的硬塊或小石礫進入渦輪增壓的進氣口,瞬間就可造成相同程度的損毀。當檢查出壓縮輪葉片有彎曲或破裂的情形,則可確定是有較大的硬物侵入渦輪增壓器造成的現象。       



另一進氣系統常見的問題是空氣濾清器的堵塞。這種情況會使空氣清淨系統和渦輪增壓器進氣口之間產生壓差,滑油經壓縮端的軸封被吸入引擎裡,接著吸入的滑油燃燒使排氣冒煙,同時渦輪增壓器無法吸入足量的空氣來提升燃燒動力。進氣量由引擎速度、燃油密度和噴射系統來控制的設計,空氣濾清器的堵塞會造成過量的燃油混合比。 然而較進步的空氣總流量系統設計,雖可維持正確的油氣混合比,但仍會有明顯的動力損失。

  

良好的操作習慣



 談了這麼多的渦輪增壓器可能出現的毛病後,我們再來探討有效的對策,以免除這些問題。首先從駕駛人開始檢討是最佳的方向。
之前提過渦輪增壓器除了配合精密的軸承外,基本上不是很複雜的設計,只是運轉上的高速及高溫是和傳統自然進氣及機械增壓截然不同的,更麻煩的是這些困難並非現有潤滑相關產品及設計可輕易解決的,而良好的操作條件和使用習性反倒是最佳的解決之道。以下建議渦輪增壓引擎標準的操作程序:


+冷車啟動的引擎,避免立即高速運轉。
理想的潤滑是讓軸承浮在滑油膜上高速旋轉,所以讓引擎於中低速運轉片刻,達到正常的工作溫度後,滑油黏度降低,能快速的通過軸承處,將軸承撐起以減除摩擦阻力並順暢運轉。
+引擎高速運轉之後,應有適當的緩和時間,讓渦輪增壓心軸處的高溫冷卻再關掉引擎。 大部分的渦輪增壓器都有滑油延遲裝置,在引擎熄掉之後持續循環幾分鐘,然而這和幾十分鐘的低速或怠速運轉效果自然是相去甚遠。
同樣的關掉引擎之前,切勿拉高引擎轉速。 這可能使滑油供給瞬間不足,造成軸承損傷。
確實遵循保養手冊的建議定期維修保養。 可能的話儘量縮短保養間隔,尤其是比較嚴苛的駕駛狀況。


渦輪增壓引擎的潤滑油
如何確保渦輪增壓器的效能及壽命,最重要的是正確的選用滑油並定期更換。 滑油的選擇需遵照原廠所指定或建議的品級,其不外乎美國石油學會(API)的服務品級分類和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黏度級數。
無論是汽油或柴油引擎,原廠大都會建議選用美國石油學會(API)的最高服務品級分類滑油,例如:API SJ/SLAPI CH-4/CI-4 等等,分別給予汽油或柴油引擎應用,以提供最佳的保護。有些知名廠家甚至有特別的規範,要求在抗氧化,抗高溫,抗磨損和維持潔淨方面進一步的保護。滑油品級的要求隨著更新的引擎設計而不停的往上提升。


另外正確的SAE黏度選擇其重要性絕不亞於API的服務品級分類。黏度太稀,固然不足以保護高速高負載下的運轉;但是黏度過於濃稠,會造成供油遲滯,潤滑不良,在低溫狀況時尤其嚴重。翻開原廠的滑油黏度建議,絕大多數的廠家都推薦複級油,且傾向低黏度,例如:10W-305W-405W-300W-40等。而早在80年代,歐美的柴油引擎製造商即推薦複級油15W-40作為一般環境下的應用。



在渦輪增壓尚未普遍出現於柴油引擎商用車的時期,僅有極少數柴油車開始使用複級油。部分製造商不建議複級油用於中大型高速柴油引擎,理由是複級油所含的黏度指數增進劑(VI)不堪長期高溫重荷,會率先劣化焦結積垢。


其實這是針對船舶高速柴油引擎的使用,陸上車用引擎維持定期換油的保養習性時,則無此顧慮。況且持續研發的添加劑技術,通過API的服務品級分類及各車廠的嚴苛規範要求,已足以應付定期保修模式下的各種考驗了。


反倒是俗稱「油精」的市售添加劑,在添加使用後,對渦輪增壓車種所產生的後遺症遠超過在一般自然進氣引擎造成的問題,應絕對避免。


整體來說,柴油引擎商用車除了少數頂級合成油品以外,複級油黏度15W-40是不二選擇。 而具備渦輪增壓的汽油引擎,上述低黏度複級油是絕對正確的。 少數追逐極致動力的改裝引擎,或許傾向於高黏度油品,那另當別論。


接下來談談合成油的使用。合成油是否提供渦輪增壓引擎較好的保護,答案是肯定的。合成基礎油具有先天的高黏度指數,所以配方裡的黏度指數增進劑(VI)含量相對減除。當然合成油優異的抗高溫特性可抑制劣化的進展,不過要特別強調的是,合成油並非萬靈丹,面對上千度的渦輪增壓高溫,任何油品都無法直接承受長期的煎熬。合成油比起礦物油有幾十度的高溫優勢,可以有效抑制並延緩高溫的衝擊,是渦輪增壓引擎的最佳拍擋。不過良好的駕駛習慣和定期的換油保養仍舊是最關鍵且不可忽略的。

08年的那場Nurburgring大戲 - Nissan GTR 打敗 Porsche 911 GT2





相信車迷一定都還記憶猶新, 08年Nissan以非常戲劇化的倒數計時來揭開新一代東瀛戰神 - GTR的開幕大戲, 這齣戲就是遠在德國的紐柏林北環賽道刷掉了Porsche 911 GT2的圈速, 東瀛戰神打敗日耳曼戰車, 頓時整個東半球都沸騰了起來, 好不熱鬧....

當時Nissan GTR做出了7分29秒的圈速, 刷掉了Porsche 911 GT2原本保持的7分32秒, 整整快了3秒
但以Nissan GTR的3.8 V6 Twin-turbo引擎的480hp(最初版本)要來擊敗保時捷的頂級超跑GT2, 的確也是相當了不起的事了, 不過這件事在保時捷高層眼裡實在看起還非常不順眼, 開始質疑Nissan再這件事情裡面有作弊的嫌疑, 於是特地從美國的展示間裡買了一輛剛上市的GTR, 然後特別空運到德國紐柏林賽道自己做的一次測試, 同時還拿兩輛保時捷一起下場跑, 分別是911 GT2, 911 turbo.

跑完之後, 保時捷的結論是Nissan有作弊, 因為他們買來的GTR只能做出7:54, 而同場跑的911 turbo跑了7:38, 911 GTR跑了7:34(只比保時捷官方紀錄慢一秒), 於是保時捷質疑當初Nissan GTR刷圈的時候用的是Semi-slick的賽車專用胎, 而非市售版本的街胎...

Nissan官方也做出回應, 首先是表示對受到保時捷如此的"關注"表示"受寵若驚", 並表明有影片顯示當初Nissan GTR用的的確是街胎, 然後呢, Nissan GTR又去刷圈了一次, 結果還更快~! 進步到7:26!

真是讓保時捷氣到說不出話來~~! 
其實..., 這些測試都是車廠獨家做的封閉測試, 沒有第三方的鑑定, 只有事後的影片或者照片的輔助證明, 要說公正公平, 是非常困難的, 打個比方說, 就算我真的用原廠街胎好了, 你能知道我toe-in, camber有沒有動過手腳嗎? 你能知道我turbo打的增壓值是不是調到非常暴力, 跑個幾圈引擎就可以買單的那種極端輸出呢? 這些沒有專業的儀器, 都是用影片或者照片看不出來的, 所以我看到車廠在那邊爭論什麼輪胎不輪胎的, 就覺得真好笑, "你倆雙方都很會演戲嘛~~!!"
有本事讓第三方在現場把車重, 底盤角度都測量過, 然後馬力機都跑一過, 至少還有那麼一些公信力吧~?



來欣賞一下Nissan GTR刷圈的紀錄影片

DSG, CVT, 8速都不夠看!? ZF 9速自排變速箱明年量產!


從前....
我們覺得6速相對於5速已經是完美...
但後來7速告訴我們這樣可以多一個省油檔來巡航....
然而, 又沒多久, 8速跑出來告訴我們綿密的檔位銜接可以更有效率....
當我們都以為8速換檔已經綿密到趨近於無形的時候...
9速變速箱又要出來了....
9速的意義在哪裡? 這基本上已經與CVT開起來的感覺差不多了...
但是CVT有扭力限制的問題, 9速自排則無, 因此9速的出現, 可以說是為了彌補CVT的不足

好吧....還算說得過去....那接下來是否還有10速? 12速?
OMG, 變速箱的技術研發真的是一個無底洞啊....就讓我們來看看哪裡才是盡頭吧!
提外話, 既然現在純自排都已經做到這麼有效率了, 那麼DSG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 以下轉自新聞連結 ****

<-- CVT沒法承受高扭力,ZF 9速自排變速箱2013年開始量產!-->
現在變速系統模式真是多得令人眼花撩亂,從傳統手排、自排、CVT到雙離合器、自手排,相信這都是大家未曾想像的榮景,其中自排變速箱的段數越來越多,目前的8速自排似乎要落伍了,因為德國ZF在2011年提出的9速自排開發計畫,確定在2013年將正式進入量產,甚至還能靠承受大扭力來取代CVT的不足。
專事變速箱、傳動系統的德國ZF(ZF Friedrichshafen AG),於2011年初時提出新時代九速自排變速箱的構想與開發計畫,當時引起車壇一片譁然,畢竟自排變速箱也才進入8速沒多久,怎這麼短時間又增加一個檔位,且還是專為前輪驅動、橫置引擎所設定?畢竟ZF在10年前就已經中止前驅橫置引擎4速自排變速箱和CVT的生產,如今這段期間市場變化很大,前驅車的拓展速度激增,使得ZF決定開發代號9HP的全新9速自排變速箱。據了解,ZF目前提供BMW與CHRYSLER的8速自排變速箱,主要是用在搭載縱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車款,而2013年將正式量產的9HP系列9速自排變速箱,則是為了大眾化的橫置引擎、前輪驅動或四輪驅動設定所設計,甚至結合Hybrid油電複合動力系統也不成問題,對於現今大多採用CVT變速箱的Hybrid油電車款來說,也更能減少動能傳輸的損失。
即將量產的9HP系列變速箱,共分為與排氣量3.0L以上引擎對應的9HP48,和小排氣量渦輪、2.0L自然進氣引擎的9HP24兩種,就ZF將9HP24搭載於Mini上進行測試發現,油耗表現較6速自排更省11.6﹪,完全達到節能效果。而在9速綿密的檔位齒比搭配下,讓駕駛者與乘員渾然不知換檔動作正在進行。除了9檔密齒排列的搭配,還拜扭力轉換器的快速接合之賜,在每個速域都有最適當的檔位使用之餘,還可讓降低的引擎轉速為節能減碳共同效力,同時擁有如CVT無段變速般平順的換檔反應。同時,9HP系列在檔位增加與機械結構更複雜下,靠著新設計的扭力轉換器,讓體積得以縮小,峰值扭力承受值為28.56kgm至48.96kgm之間,且針對Start/Stop引擎怠速自動啟閉系統、四輪驅動系統與Hybrid油電複合動力系統均能輕易地結合,讓更多車款均能達到節能優勢。
根據了解,ZF的9HP48和9HP24預定在2013年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生產,同時評估在中國生產的可能性,除了BMW和CHRYSLER外,ZF也正在尋求更多廠商合作,當然也鎖定幾家已有Hybrid技術的車廠,但可不包含TOYOTA和NISSAN,因為這兩家都有自家的變速箱供應商,因此應該會以歐洲車廠為主。